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摸底青岛人口:十区市七增三减,市南西海岸冰火两重天

来源:凤凰青岛    作者:本网记者    发布时间:2021-06-10 15:18

人口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6月8日,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出炉。

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20年青岛增加135.66万人,常住人口达1007.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9.92%,比2010年提高0.8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

具体到各区市来看,颇有“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意味,既有“黑马”西海岸新区,也有“退步生”市南区。

十年过去,当人口成绩单晒出,又有哪些区市乘风破浪,哪些逐渐滑落?

城市心观察第607期

撰文/冯亚楠

审校/张慧

青岛常住人口1007.17万人

人口意味着生产力和消费力。一座座特大城市的诞生,一个个都市圈的崛起,都离不开人口这一重要要素。

6月8日,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标准时点),青岛市常住人口为1007.17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35.66万人,10年来年均增加13.57万人,年均增长1.46%。这也是GDP早已迈过万亿的青岛,首次跻身千万人口之列。

放到全省来看,此次,青岛市增加人口占全省增加人口23.66%,增量居全省首位,年均增速1.4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88个百分点,增速同样居全省首位。

十年间,青岛人口在山东省内的占比由9.1%上升到9.92%,是上升幅度较大的城市。根据全省16个地市人口总量排名,青岛人口总规模由2010年的全省第三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二位。

具体到各区市来看,10个区市中,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区市有5个,分别是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平度市、城阳区、市北区;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区市有4个,分别是胶州市、李沧区、莱西市、崂山区;少于50万的区市为市南区。

数据只是统计结果,对比才能知进退。

通过此次公布数据来看,十年时间,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交通设施配套等在变动,人口规模也发生了较明显变化。

那么,十区市人口规模变化在哪?

十区市七增三减

市南、西海岸冰火两重天

此次青岛七普人口数据榜单,最大亮点便集中在十区市人口的变动上。

先看人口增加的区市,增加的7个区市分别为 西海岸新区、城阳区、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崂山区、市北区 ,分别增加51.10万人、37.24万人、22.49万人、15.89万人、14.47万人、12.29万人、7.62万人,从增长幅度来看,前三名分别为城阳区50.52%、李沧区43.89%、西海岸新区36.69%。

再看人口减少的区市,减少的3个区市分别为 平度市、市南区、莱西市 ,分别减少16.61万人、5.82万人、3.01万人,减少幅度为12.24%、10.68%、4.01%。

不难看出,过去十年,西海岸新区成为最大“黑马”,人口增加51.1万,成为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市,占到青岛新增人口的37%。

人口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快速变化的根本动力。与之相契合,2020年西海岸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00亿元,同比增长4%,排在各区市第一位。不论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量,西海岸新区都铆足了干劲。

作为主城区之一的市南区,却出现了“退步”。不仅没跑过其他区市,也没超越过去的自己。 十年间,市南区人口下降5.52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从6.25%下降至4.83%,成为主城区中唯一人口下降的区。

而人口的下降与经济的低迷不无关系。

2017年,市南GDP增速7.1%,仅高于莱西的7%。

2018年,市南GDP增速7.3%,仅高于平度和莱西。

2019年,市南GDP增速5.4%,排名全市倒数第一。

2020年,市南GDP增速2.2%,仅高于李沧的2.1%,排名全市倒数第二。

显然,面对区市兄弟的竞争,十年前作为首善之区的市南,在越退越远。

客观来讲,受距离主城区较远等区位因素影响,平度、莱西人口向区市流动较好理解。 而位于主城区的市南区,虽存在因之前人口饱和产生的部分原因,但仍然需要承认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人口下降找到自身发展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方面,作为老城区的市南在城市更新方面显得较为滞后,旧城改造进展缓慢,就拿百年商业街中山路来说,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市南区尝试过很多次,但都未能实现曾经的繁荣,让大众给予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城市更新是永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专业,要把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政策优势集中在一起,脚踏实地推进。在这方面,市南需要拿出强有力的行动力来证明可以打下这场硬仗。

另一方面,从就业来看,市南区金融保险证券业、外贸等行业企业外流严重,有限的财力此前也并未聚焦于人才引进和产业更新。

2020年10月,戴德梁行发布的《第三季度青岛写字楼市场和零售市场报告》提到,存量方面,市南CBD最多,存量为62.7万平方米。楼宇经济是市南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大量楼宇空置反映出的企业外迁问题不容忽视。

除却各区市竞争、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等外部因素,市南区还需重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走进企业去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 毕竟,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到“好的项目”、“好的企业”、“好的人才”。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兰蓓表示: 公共服务更为优质、区域交通更为畅达、城市环境更为宜居、生活成本更为适当的城市必将成为人口迁入的“热门地”。

换个角度说,哪里有吸引力,人口就往哪里集聚,市南区俨然需要提升自 身吸引力。

除了人口的变动,不同区市出现的老龄化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有4个区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6%。 平度、市南、莱西作为人口减少的三个区市,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区。 市北虽然人口正增长,但增幅在各区市中最少,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高达16.64%。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20%,为超老龄化社会。 而青岛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14.2%。

针对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兰天鸣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揽子工程”,仅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治理,无法做到科学应对。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养老资源“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统筹”的问题。其次,针对当前“越年轻越不愿生”的生育意愿下降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正视和努力。

有人的城市才有未来

青岛又该如何发力?

人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因子,没有人,城市就没有活力,没有增长,没有未来。

近年来,察觉到危机的青岛也已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

2020年10月30日,《青岛市人才住房分配条件和评分标准细则(试行)》正式出炉,将人才住房的申请条件进一步放宽,让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

该政策的出台,也被视作是对2019年放宽落户政策、2020年“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以及“两区”新政的延续,最终目的都是吸引人才。

2021年3月15日,青岛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放宽了学历、技能人才落户的条件,并取消购房落户房子面积限制。

但在抢人赛道上,发力的不仅仅是青岛。

将目光转向南京,以2019年为例。在江苏省常住人口总量仅增长19.3万的情况下,江苏各市均陷入了个位数的低增长,但南京仍是江苏省增长率最高的城市。

为了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供给质量和社会老龄化问题,大量的高校资源,为南京破解人口增长困境、摆脱老龄化迅速加深难题带来了新的可能。

用真金白银和强力政策引才、引人,效果究竟如何?据2019年的数据,当年前10个月,南京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毕业生人数达35万以上,而2018年全年,该数据为34万。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内,有将近70万大学生实现了在南京就业。

2021年5月9日晚,南京为26.3万名在宁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江苏大剧院举办了独一无二的毕业盛典。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出席致辞,寄语全体毕业生:你们是南京“最想留住的幸运”。

此外,南京在原有“宁聚计划”基础上,升级推出“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并承诺了三个“如果”:

如果你留在南京,落户、租房、购房等一系列政策,将最大限度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如果你在南京就业,面试补贴、见习培训等支持措施,将助你事半功倍;

如果你在南京创业,将享受到最便捷的准入、最低廉的成本、最完备的配套、最贴心的服务。

于青岛而言,南京吸引人才的先进做法“标杆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而作为GDP同为1.2万亿区间的城市,近年来,宁波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可圈可点。

即便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宁波仍然新引进大学生16.6万人,同比增长20.3%,其中硕博士首次突破1万人,海外留学生同比增长27.7%。宁波的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也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这些人才工作数据实现突破进位的背后,离不开宁波一揽子奋力争先的务实举措。

2020年9月,宁波在2019年出台的政策基础上,大幅度放宽居住就业落户、投资创业落户、人才落户的条件,并新增了对长三角地区人员落户的利好。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长三角一体化”的要求,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到这一点上来说,青岛同样应该放大自身招才引智的视野,面向胶东经济圈、山东半岛、乃至全国吸引人才。

当下,各城市正上演日趋激烈的“抢人大战”, 对于青岛来说,光招揽人才还不够,还需要吸纳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外来务工者等新市民群体。 毕竟,每一个引进的人才,每一个落户的新青岛人,都会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新的“增量”。

回到城市发展本身,只有尊重城市的原住民、尊重安家落户的新青岛人、尊重远道而来的“青漂”一族,才能让人与城相惜共生。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