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名家 > 文化 >

一张文物保护“成绩单” 透露青岛城市格局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22-09-26 10:10

青岛太平角一路18号4000平方米的庭院内,一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别墅正焕然新生,一个名为“21画”的多元艺术中心在这处文保建筑中生长,将于“十一”国庆假期迎来面向公众开放的首场艺术展览。

这座由法国设计师白纳德设计建造于近百年前的砖木结构欧式建筑,在保持文物建筑原状态不变的前提下,修旧如故。设计采用了肌理明显的材料与原有建筑内部的材料相互交织,将颜色还原成白色展现,使得空间简洁而具有质感,新旧和谐统一。

这也正是城市对待历史的一种鲜明态度——富有质感的新旧和谐与融合。

9月,全省文物电视会议上,青岛所做的典型发言中披露了一组数字:青岛共有54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名人故居、111家不同门类的博物馆,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全省首位;青岛先后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2亿元,对德国建筑、八大关近代建筑、万字会旧址等66个项目实施保护修缮;111家博物馆中,有53家未成年人社会课堂、16家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家研学旅行基地、3家红色研学基地,2021年共举办各类陈列展览278项,社教活动1552次,接待博物馆观众527.2万人次……犹如青岛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张“成绩单”,这些数字彰显了文物工作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更趋重要的地位,以及新旧交叠、和谐统一的城市文化发展格局。

然而,青岛文物保护水平的提升不仅呈现于文物保护数量的累加,更在于利用品质的全面升级。

在“21画”,二楼保持了原有的法式孟萨屋顶,增加的部分展示隔墙为即将到来的首场展览作准备,可以设想,经过修缮的玻璃整窗也犹如一幅幅艺术作品,呼应墙上的画作,亦映照花园庭院的光影景致。主理人韩涛告诉记者,致力于当代艺术的传播、推广和发展的“21画”,将通过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创新表达,为公众呈现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高品质展览,包括但不限于当下流行的潮流艺术、艺术衍生品等。“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专注于艺术互动、文化融集的交流中心,它打破传统格局,打造多元艺术中心,与此同时,咖啡、茶饮、艺术馆、艺术品商店等等新业态的加入也将实现艺术跨界的更多可能。”尊重保护历史,赋能活化老建筑,打造优美宜人的环境,这是未来太平角一路18号渴望拥有的普惠方式与艺术态度,也是城市文物保护利用秉持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9月曝光的那张青岛“成绩单”里,能够看出青岛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持续提升城市形象气质的决心,而青岛老城申遗、5A级景区创建与老城保护更新“三位一体”的文旅融合、统筹推进方式,则成为青岛文物保护工作的独到之处。

目前青岛已将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努力全面融入到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总体部署中,据透露,申遗文本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的编制任务已初步完成,明确了2023年底之前青岛老城将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阶段性目标。另外,青岛已入选了全国唯一近现代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城市,老城区则入选了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向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下一目标迈进。

在青岛的老城区,青岛胶澳海关旧址、青岛山炮台遗址、胶澳邮政局旧址等文物建筑相继辟建为文博场馆;青岛啤酒厂的早期建筑、水师饭店旧址也已开发创建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化旅游项目;纺织谷将原先多处工业遗产重新整合,以稀缺的包豪斯工业厂房建筑为中心,拓展创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赓续城市文脉的文旅时尚新地标,时尚新业态与文物建筑的融合也进入新阶段,利用八大关近代建筑群,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西班牙风情馆,太平角十八号艺术中心等时尚主题项目面世,以广兴里、三江里、吉祥里为代表的里院街区引入文化创意、时尚休闲等新兴业态,让老街区由此焕发活力。这些新项目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提高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持续实施的探源青岛工程,则是对城市及其周边古代文明维度的拓展、保护和利用。它同样透露了这座建置百余年的城市的历史视野和格局。即墨故城遗址及六曲山墓群、琅琊台遗址、三里河遗址,构成了青岛大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心。其中,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持续四年,至今仍在进行中,发掘面积已达2400平方米,入围山东省考古五大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前三十名。三里河遗址则入选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名单。依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明清海防遗迹调查也与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考古调查,及青岛海域水下文物陆地调查工作同期展开……如今,《青岛市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开启,新时代的城市“文物观”也将随着文物保护方式方法的不断“上新”而不断得以更新。“鉴往知来”这句出自《诗经》古语,更是文物赋予城市的新命题。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