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时政 >

5年后青岛常住人口1100万 打造大都市区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刘兰星    发布时间:2015-06-04 08:05
 
    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记者昨日获悉,《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于近日印发。《规划》指出,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我市将构筑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打造“一核三带多组团、山海田园生态型”大都市区。
 
    一核三带多组团山海田园生态型
 
    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将以中心城区三城联动发展为核心,依托市域交通走廊,加快外围组团、重点中心镇、小城镇的发展,构建分工明确、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新型空间与功能体系,打造“一核三带多组团、山海田园生态型”大都市区城镇化总体格局。
 
    一核为中心城区,大都市区核心区。围绕胶州湾建设功能相对完善、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东岸、西岸、北岸三大城区,打造青岛大都市区核心区,发挥对全域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三带分别为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其中,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集中布局港口、滨海旅游、行政商务中心、蓝色硅谷等核心战略功能空间。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布局次中心城市和功能组团、重点产业园区和客运交通枢纽等。济潍青综合发展带促进城市空间向北拓展。多组团指“组团式”的城镇空间格局,完善以中心城区和市域外围组团为骨架,以小城市、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为补充的市域城镇群体系。
 
    山海田园生态型是指实现海域(海岛)、流域、山体等各类生态资源的综合保护与永续利用,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
 
    中心城区优化提升外围组团引领集聚
 
    我市新型城镇化将实施分类分区、差异引导的人口转移策略,实行“中心城区优化提升、外围组团引领集聚、小城镇合理增量、乡村减量提质”的发展模式。
 
     中心城区由东岸、西岸、北岸三大城区构成。以胶州湾为生态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等为生态保护重点,依托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洋河等主要河流构筑生态间隔,形成组团式、海湾集合型大都市核心区。 2020年规划总人口达到500万左右。其中,东岸城区重点彰显百年青岛历史文化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育成为以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商务、旅游度假为主体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西岸城区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北岸城区重点整合周边区域,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
 
     外围组团由次中心城市和功能组团构成。其中,次中心城市包括即墨组团、胶州组团、平度组团、莱西组团。功能组团包括董家口港城组团、鳌山湾组团、胶东国际空港组团、新河组团、姜山组团等。
 
    小城市方面,加快李哥庄、南村、姜山、蓝村、泊里等小城市试点镇建设,2020年小城市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区平均人口规模达到10万左右。加快铺集、胶莱、新河、明村、南墅、店埠、田横、王台等8个重点中心镇发展。 2020年重点中心镇建成区平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
 
    半岛两小时经济圈城区一小时通勤圈
 
    根据《规划》,我市将建立与市域城镇化空间布局相协调,覆盖全域、连通周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心城区与省内主要城市间形成3小时商务圈,中心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城市间形成2小时经济圈,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形成1小时通勤圈。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山东半岛范围内主要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联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实现2小时通行目标。统筹区域港口资源,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区。构建包括铁路客运专线、普通铁路和市域轨道的多层次铁路和市域轨道交通系统。
 
    统筹市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资源,转变市域交通联系模式,实现市域内各组团多通道、多方式联系和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域组团间骨架公路和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网布局建设,2020年实现市域内高(快)速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百平方公里左右,公路网密度达到150公里/百平方公里左右,建设市域快轨R1、R2、R3和M8线。
 
    亮点 1
    完成164个城中村改造
 
    到2020年,基本完成六区四市建成区范围内的164个城中村改造,实现32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市民化;逐步完成全市8.7万户棚户区的改造任务,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亮点2
    大力发展城市公交
 
    东岸城区重点加强浮山后、崂山中心区、李沧东部等地区的公交线网建设;北岸城区结合新城建设,道路与公交线路同步建设;西岸城区在优化公交线网的基础上,加强与东岸城区的公交联系。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亮点3
    完善公共设施配套
 
    合理配置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文化与体育健身、养老福利的便民化。加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便民店、早餐店、菜市场、家政服务点、邮政和快递服务等商业网点,优化资源,完善功能,打造城镇社区一刻钟服务圈。按照《山东省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青岛市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的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亮点4
    构建全域生态格局
 
    以大沽河流域、胶州湾、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等重点生态空间为主体,以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等生态廊道为连通载体,以其他湿地、水库涵养区、山头公园等为补充,以基本农田为基底,构建控制与引导城镇合理优化开发的生态间隔,形成“一湾、两带、三区、多点”的网络化生态格局。
 
    目标
 
    城镇宜居乡村美丽 产业协调特色多元
 
    根据《规划》,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其中,在基本消除体制障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努力实现17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促进32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
 
    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筑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实践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城镇可持续发展引领区,突出青岛特色,实现“城镇宜居、乡村美丽、产业协调、特色多元”的城镇化新愿景。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