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美食 > 旅游 >

青岛“老城复兴” 由一场教堂灯光秀“点亮”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20-11-23 14:07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罗 震

石头不会老去。浙江路上,天主教堂历经时代巨变,已度过80余载岁月。花岗岩筑成的高墙,晴时黄,阴时褐,落日时依然有如赤金。

一场灯光秀,让这座建筑成为一个焦点。

灯光秀让教堂外表每夜绽放出崭新的色彩,慕名而来的人流熙熙攘攘,辐射范围达整条中山路。浮翠流丹间,点亮的不仅是初冬的夜色,还有人们对老城区复兴的希望。

“复兴”,不会靠单个活动完成,亦不会靠单个地点完成,背后是整体业态的更新升级。对老城区而言,需要的是“活化”——是经济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需要重建整个生态系统。

微创新常态化,离不开文化作为内核

从故宫“紫禁城之夜”灯会刷爆朋友圈,到“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西安不倒翁女孩,在老景点如何成为新网红的命题上,各地交出不同的答卷。对于青岛天主教堂而言,灯光秀“绽放”有其酝酿过程,除了政府主导外,少不了民营企业的智慧。

今年5月,市南区发起“爱尚市南·走进老城”活动,教堂广场上首次有了文创市集。市集承办单位——青岛里外院度假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亮向记者介绍,公司之前已在教堂举办过几次小型灯光秀。办一次活动,需要3万至5万元不等的资金投入。“我们也想办大的,一是资金,二是设计,三是安保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来牵线搭桥。”王亮说。

10月,心愿成为现实。作为青岛创新节的一项特殊展示,教堂灯光秀最终融合了各方力量。作为承办方之一,王亮的公司负责给灯光秀提供水电支持,还为设计团队无偿提供了之前小型灯光秀的资料,包含教堂测绘数据、灯光参数,等等。“没有资源互享,这么短的时间内,灯光秀很难做起来。”王亮说。

集合民间力量、民间智慧,有助于老景点焕发新生。但另一方面,老景点的魅力不只在能成为“网红”,更应当成为经典。经典化的关键,在于形成独属自身的文化。

王亮向记者介绍,自己在老城区长大。曾经,即便在中山路最兴盛的时候,教堂也没有自己的“广场文化”。因为缺乏业态,一到晚上,教堂一带总是黑黢黢的。但如今,这种广场文化正在形成。

从5月起展开文创市集活动,教堂广场上搭起伞蓬、集装箱,组织了画展、民谣歌会、交响乐会……王亮看到,许多已经定居外地的青岛音乐人特地回到教堂,“聚在一起表演,大家非常兴奋。”

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难以召集人们走出私域,相聚在公共空间。匠人、商贩、游艺者、老字号、气球、鸽群……不同元素的集合体现的是广场包容的魅力,也因此滋养出小型商业和文艺气息。不同身份的人得以在同一空间享受平等的快乐,广场、公园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精华所在。

但要使这种氛围升到“文化”的高度,一般的小商品、土特产摊位显然无法办到,需要更多具有技术含量、地方风味、人文精神的产品和表演注入。诸如组织民间工匠、非遗手艺人入驻,绘画、摄影、诗会活动的展开,符合氛围的高品质表演的举办,景区周边文创的开发……都有助于“文艺广场”形成。另一方面,这种文艺气息始终难以离开老城区整体氛围的加持。

 

■“灯光秀”带动下,中山路商圈游人如织,附近不少老字号小吃店门前排起长龙。 于 滈 摄

从“中山路”到“青岛湾”,老城的魅力在于文化空间的公共性

老城区美在何处?八个字——“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一种结合了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的独特景象。

但从公共空间的融合来看,老城区有许多“点”尚待融合。如“三件套”——栈桥、中山路、青岛火车站,都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景点,地理距离上相去不远,但因路面规划等原因,彼此长期隔街、隔栏相望,未在真正意上成为彼此贯通的有机整体。

今年7月,栈桥景区沿太平路一线中间部位拆除了部分栏杆和绿化带,从中山路地面可以直接步行抵达栈桥,无须再走地下通道或绕远路。沿海一线人流可以更方便地抵达中山路,提高区域人气,是对融合做出的尝试。

“融合”也体现在整体规划的思路上。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局长张涛介绍,目前,中山路步行街改造正在进行关键的一步,即济南路拓宽。因中山路成为步行街后,济南路将承担交通调流任务,必须对其拓宽改造。在济南路改造完成后,中山路将进行封闭施工,预计在明年三四月份进行。

不远的未来,以中山路为主线,向两侧黄岛路、北京路等延伸的步行街区将初具规模。完成改造后的中山路步行街将能直通位于海上的栈桥,进一步发挥景区为商业街引流人群的优势。

除了中山路改造,还有酝酿多年的青岛湾广场项目。不久前,位于市南区太平路53号的国风大酒店正式开拆,标志这一项目迈出实质性步伐。记者在拆迁现场看到,国风大酒店顶部几层用围栏围起,正在进行机械拆除。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这里拟打造集商务、商业、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突出欧陆风情,也将实现火车站前滨海广场出站即观海的观景效果。

为什么整体性的改造是必要的?一个孤立的景点、商业街难以形成大范围、可持续的影响力。孤立,意即分散,无法形成具有统一文化氛围的“街区”。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在城市不断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车行道越来越宽,对居住和步行越来越不友好。一个人在A地工作,在B地居住,在C地购物消费,彼此毫无联系,从A到B的路程亦无意义,生活呈现几点几线的功利性。

但老城区的美,恰恰应为漫游之美。这里有集中连片的元素——山、海、欧式建筑,非常适合走街串巷,“任意东西”。栈桥、教堂、中山路、火车站……具有不同实用功能和符号学意义的地点,应当联动起来,形成一种结合了山海风光、历史沉淀的街区文化。

它将不再是生活中功利性“点”位中的一个,而成为一小片凝聚的诗意空间——这应当是独属老城的魅力。

 

■绚丽的“灯光秀”,令青岛老城区的夜景增色不少。

传统建筑的“活化”,在于人和产业的回归

打破景区、商业街、交通枢纽的壁垒,能使人流动起来。但要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来,也留得住,老城区不能只是旅游集散地,而要构造长期生活的空间。宜居,需要满足两个要素:能工作,也能生活。

能生活,首先要改善居住条件,如改造老旧房屋,完善电梯等配套设施,增设地下、地上立体停车场等;能消费、购物,需要引入大型商超,打造商业综合体。但促成这两项的关键,都在于区域内具有足够人气,根本在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完善营商环境,制定惠企政策,有利于吸引年轻人来老城区创业、定居。同时,利用老城原有底子,也能引进新鲜、多元的项目落地,我们可以从里院这一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中获得类似思路。

今年5月,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首批试点项目广兴里正式开园。这座位于市北区海泊路中段的青岛最大里院,有着百年历史,经改造、修缮和招商,成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据悉,该片区还将配套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活力社区,服务入驻企业及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其中,人才公寓以改建老旧筒子楼为主,配套餐厅、洗衣房、健身厅、会议室、书店、酒吧等公共活动空间,打造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馆陶路片区,三菱洋行旧址将引进洪泰基金旗下资源整合与生态建设平台——洪泰山海会;第一粮库旧址将被改造为新金融产业园,打造四大金融主题空间,塑造人才聚集、产业聚集的创业高地;市南区宁阳路片区,被规划为“城市酒店”集群,将打造青岛特色主题民宿,引入餐饮、咖啡等店铺,营造文旅特色的历史街区空间……

建筑本无生命,有人才有活力。保护历史遗产的真实和完整,同时融入当代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办公、生活、休闲的需求,这是传统建筑改造的现代思路。使“危旧房”这一原先老城区发展的掣肘,也能成为老城发展的资源。这是“活化”的过程——让人回到里院,特别是让具有创造性的人回到里院。

“时尚”是现代城市的应有风貌,也是人的自然欲求,这源于希望在既美丽宜居、又经济发达的地方生存的朴素愿望。从这点说,老城可以“老”,却不能“老气”。因此,“活化”,还在于引入更多具有现代活力气息的朝阳产业。

太平路上的青岛北服时尚产业园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今年上半年,产业园正式开工改建,预计于本月底开园运营。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吸引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数十家时尚产业头部企业落户。建成后,将成为集时尚人才培养、时尚研究、时尚设计聚集中心、时尚企业发展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园,助力时尚城市建设。

除此之外,在市南区西镇片区,因地制宜注入康养产业;在市北区,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等项目都已启动。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文旅时尚康养等多元产业布局正在老城区形成。通过新人、新产业的活力,老城区才有望成为“新城区”。正如被用一场灯光秀焕新的百年教堂。

如今,灯光秀已过去十多天,在教堂广场上,每晚依然有许多人在问:“灯光秀已经结束了吗?”一次灯光秀,让我们看到人们对于老城的情怀仍在,复兴有更多可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整个老城区都能放射出新的光彩。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