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生 >

青岛建起“全覆式”残疾人服务网络 残疾人保障入法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bbjz    发布时间:2017-03-20 09:10

残疾人群体由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更加困难,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关注,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尊重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使其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康复、就业、教育等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由政策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按照“家庭能安居,出行无障碍”的思路,加强残疾人宜居环境建设;按照“机构康复保重点、社区康复保普及”的思路,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按照“完善特教体系、推进融合教育”的思路,进一步扩大残疾人接受普惠性教育覆盖面;按照“挖潜增岗、提升技能”的思路,进一步增加残疾人就业。近年来,青岛经济的腾飞使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更有力的保障,越来越多的残疾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之中,残疾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很大提高。

构建“全覆式”服务网络

近几年来,市残联着力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融入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大局,探讨建立了“服务理念人道化、服务组织网格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方式精准化”的基层残疾人工作模式,探索构建起“网中有格,格中有人”和“事在格中办,效从格中求”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与服务格局。

全市将基层残疾人组织统一纳入全市网格化建设布局,建立了街(镇)、管区、社区(村庄)和基层服务网格四级网络体系。基层服务网格按照每100-200户居民为一格的标准划分,每个服务网格设一名助残服务员。社区(村庄)成立由支部书记或者村主任担任主席、残疾人联络员、网格服务员、残疾人及亲友代表、助残志愿者为成员的残疾人协会,从而将残疾人服务组织的网络触角进一步前延,直接联通到残疾人家庭。目前,全市网格化残疾人服务管理工作已在各个区市试点,试点网格数量达到1100多个。

基层服务网格助残服务员承担着定期入户走访、征询服务需求、协调落实解决措施等职责。社区(村庄)残疾人联络员承担着组织开展活动、了解残疾人基本信息变化情况、征询和上传残疾人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等职责。经初步统计,全市网格助残服务员已走访残疾人家庭2.2万次,反馈并解决残疾人各类需求信息7300多条次。

托养服务推出“青岛模式”

托养服务让残疾人拥有幸福而尊严的生活。全市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社会参与、政府买单”的思路,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使社会资源迅速融入残疾人托养服务领域,构筑起“机构安养、日间托管、居家照料”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格局,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综合项服务,形成了“社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的“青岛模式”。全市已有4900多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享受到了托养服务。 “托养一人,解脱一家,稳定一方”,上万个家庭由此过上了安稳舒心的日子。

据介绍,我市将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范围定为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视力残疾人。在整个残疾人托养服务链中,市残联引入了第三方评估的方法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成运行各类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46家,托养残疾人8800余名。

接受残疾人员工可享补贴

2016年我市通过各种渠道新增残疾人就业从业2000多名。用人单位每超过规定比例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在合同有效期内,第一年和以后年度分别按照上年度当地最低工资额80%、70%的标准予以奖励。福利企业每超过规定比例安置1名残疾人就业,给予每年3000元奖励及50%的社会保险补贴。对认定的辅助性就业机构,根据残疾职工数,每人每月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机构综合运行补贴。对入驻孵化机构的残疾人企业,3年内免除房租及其他费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建立本级残疾人创业孵化机构,对符合市级标准且运行一年以上的,市财政按照现行政策给予100万元奖励及运行补贴。

市残联还提高了农村困难残疾人就业扶持奖励标准,经认定的扶贫基地每安置一名农村困难残疾人从业,市财政给予奖励的标准由当地农民平均收入的60%提升至70%。根据相关意见要求,从去年开始,市残联每年至少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筛选建档立卡系统中500户重度、以老养残、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由残联系统所有干部实施定向帮扶,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扶贫救助金。

创新“定制式”服务机制

全市已确定每年进行一次残疾人专项调查和同步小康指标监测。针对残疾人的中长期需求,全市残联系统组织逐人逐户做出帮扶计划,统一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跟踪;对于残疾人即时性、应急性的需求,实行一事一方案,统一纳入求助平台管理。目前,全市已通过“个需关爱”行动帮扶残疾人7100多名,真正为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实惠和福利。

对于网格助残服务员、残疾人服务队、基层残联的服务,全市通过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估,由专门回访人员、残疾人联络员以及社会监督员实地查看服务措施落实情况,面对面征求残疾人的满意度,并通过手机上传相关资料和评价。对于机构中的残疾人康复、托养、技能培训等专业服务,由市和区市残联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实施成效评估,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去年,市残联制定了扶贫方案,2017年至2018年,在建档立卡农村残疾人贫困人口全部得到有效脱贫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

残疾人保障“入法”

新建、扩建和改建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区、居住建筑等,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民用机场、汽车站、火车站、港口客运站、地铁、轻轨等交通环境应当达到无障碍建设要求,候机(车、船)室应当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特殊乘客专用座椅……去年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青岛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其中有条款规定,视力残疾人、重度肢体残疾人可以携带导盲犬、扶助犬出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给予便利。

自觉维护残疾人权益、尊重残疾人已经逐渐成为青岛市民的一种习惯,也在这种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得以体现,同时以法规的形式进入市民生活。近年来,青岛市按照“专业介入、综合维权、平等参与”的思路,采取“律师结对、机构援助”的形式,广泛开展了残疾人法制维权工作。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站网络体系,建立了残疾人维权信息收集渠道,规范完善了残疾人维权工作程序,使残疾法律维权工作不断向社区、家庭延伸。全市已建立残疾人法律维权联络中心13处,残疾人法律维权援助站(所)260多处,组织320多名律师与社区(村)结成法律援助帮扶“对子”560多个,向6万个残疾人家庭发放了法律援助卡,残疾人只要持卡请求法律援助,法律维权机构和律师就会立即启动维权程序,主动介入维权案件,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全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中设立了残疾人维权专席,在市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成立了全国首批残疾人维权合议庭和审判庭,从而形成了以法院、律师、信访和残疾人法律工作站为主体,以维权联席会议、纠纷联调、司法确认、法律援助等制度为核心的维权联动机制。

社会保障是残疾人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目前,全市先后在残疾人基本生活补贴,护理、医疗、养老保险补贴,残疾人免费乘车、免费办理残疾人证、免费就诊,家庭有线电视、生活用水、电、气、暖费用减免等各个方面享受优惠扶持。全市残疾人所能享受到的各项保障和福利也正在逐步健全,例如残疾儿童教育方面,去年施行的《青岛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就提出,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残疾儿童数量、分布情况和残疾类别等因素,根据需要设置残疾儿童公办幼儿园。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附属幼儿园或者学前教育部。残疾学生达5人以上的普通义务制教育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资源教师或特殊教育班。

与此同时,在资源分配方面,全市也将残疾人纳入作为重点对象之一,全市各级网格优先保障其享有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例如,针对许多残疾人对现行政策了解不全面的问题,网格管理员主动走进残疾人家庭,宣传政策,对比现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救助建议,真正改变了以前“残疾人不申请,政策不覆盖”的状况。针对基层残疾人文化体育设施无障碍条件不完善的问题,残疾人网格服务员联合提出了改造建议,从而使基层的“健身路径”“农家书屋”等场所得到了及时改造,为保障残疾人享有文化体育资源创造了条件。

残疾人事宜连年列入“市办实事”

2013年,市政府为2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并在当年为1.97万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发放就业生活补贴1850万元。 2014年,市政府决定,建立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0-15岁残疾少年儿童实施康复救助,当年建立了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为全市1.9万余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资金,拨付救助资金2780余万元为1810名残疾少年儿童进行了康复救助。 2015年,市政府决定连续两年、每年为7500名困难家庭残疾人配发“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及儿童残疾”四大类别基本型辅助器具。2016年,市政府再次决定为减轻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照料、护理负担,改善困难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对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整完善。一方面扩大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范围,提高了政策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持证一、二级智力、精神、肢体、视力残疾人全部纳入了护理补贴范围。同时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残疾人生活保障需求等因素,逐步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到2020年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我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与低保保障标准实施同步同比例调整。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5.2万名重度残疾人申领了护理补贴,4.4万名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申领了生活补贴。

托养中心就像他自己的家

今年已经27岁的震震因出生时脐带绕颈造成大脑缺氧,从小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后来诊断患有自闭症、癫痫、小脑发育不全等病症,从2009年来到市北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后,除了每天都有护理员精心护理,也受到了这里的护理员的爱心感染,现在已经能够自己安静下来,也有了部分自理的意识。 “之前我们去过康复机构,甚至还去过老年公寓,自从2008年市北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成为首批享受残疾人托养补贴政策的中心后,我们就来到了这里,既享受到了残疾人托养补贴政策,又减轻了家庭负担,还放心地让孩子住在这里,真是太感谢政府了。 ”震震的妈妈李女士说。

“自从震震出生,我们家就基本上乱了套。 ”李女士说,在震震一两岁时只是觉得孩子稍微有点异常,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后来稍微大点了,就看出来他跟别的孩子区别越来越大。为了让李女士能够上班有收入,李女士的外婆一直帮她照顾震震,一直到震震12岁时李女士的外婆去世。此后,李女士只好自己照顾震震。那时震震每个月都会有七八天一直不睡觉,大人只能跟着熬夜,然后过了几天震震就猛睡。为了能够有收入让震震做康复,李女士一边上班一边把他送到楼山后一家康复中心待了几年。“那时震震还小,一个月开支要800元,后来震震大了我把他送进一家养老院照顾,一个月开支就要2000元。”李女士说,2008年青岛市出台残疾人托养补贴政策,同时市北区残疾人托养中心也成立,李女士经人介绍把震震送到了市北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来了以后我就发现,这里真是好。”李女士说,这里食堂的肉全是品牌货,油都是品牌花生油。“残疾人托养中心的马岩洁院长还管理着几家老年公寓,她经常用老年公寓的收入来补贴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支出。”李女士说,去年托养中心额外花了10万元把所有的床单被罩换了一遍。

“那时震震已经19岁了,还是经常犯癫痫,大小便不能自理,属于全失能残疾人。 ”市北区残疾人托养中心院长马岩洁说,震震犯癫痫的症状是暴躁、一刻不停地大喊大叫,他们专门为震震制定了单独的护理方案,护理员每天晚上都会为震震按摩头部,帮助他安静下来。只要震震在场,从不当他面做可能刺激到他的事情。“加上震震的妈妈每天都来配合护理,震震明显比以前听话很多。 ”马岩洁说,除了护理工作到位,残疾人托养补贴政策也为震震家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青岛市的残疾人托养补贴政策2008年10月份正式实施,我们是第一家享受政府补贴的残疾人托养机构,当时我们这里有6个残疾人,每人政府补贴1000元,入住的残疾人个人只需交280元就行。”马岩洁说,这个补贴也随着社平工资的增加而上涨,目前市北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有136名残疾人,每名残疾人政府补贴1500元,残疾人个人只需要交760元。 “像震震这样的残疾人,残疾人补贴、低保费加起来一共1000多元,完全够他缴纳残疾人个人承担的费用,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负担了。 ”马岩洁说。

【编辑:大顺】